福州快乐生活家园旅游生活我行我摄 → 我们的兵工厂..小记宁化革新机器厂


  共有8018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我们的兵工厂..小记宁化革新机器厂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山海啸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民 帖子:48 积分:721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12/2/18 16:52:00
我们的兵工厂..小记宁化革新机器厂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20 12:02:00 [显示全部帖子]

宁化县安乐乡赖畲村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1.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座兵工厂,工人就三四千人,曾经繁荣一时。八十年代兵工厂撤离后,除了留下几栋破旧的房子外,这里又恢复了小山村的模样,冷清下来, 我们的兵工厂在福建闽西的宁化县安乐乡赖畲村境内,代号、信箱、对外厂名——有“国营975兵厂”、“5102信箱”、“福建革新机器厂”等。重游回顾往事,几千人工作生活二十多年的地方现在是一片废墟,成为历史。

生活区部分——

    这是进厂的必由之路,也是风水树“一棵松”的位置,后面是“三八楼”,远处是赖畲村。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几棵树背后是职工食堂的残墙,右边是通往招待所和山顶家属区的小路。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服务部与大礼堂之间的母子楼
   

    粮店与灯光球场之间家属区和通往单身宿舍的主干道。

   

    灯光球场
   

    2000多个座位的大礼堂

   

    林师傅的家,后面当年澡堂和锅炉房的空间现在是农民盖的楼房。

 

    楼上第二间是我家,现在属于农民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jpg.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同事的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jpg.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jpg.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厂区部分——

    厂门口和传达室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6.jpg.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进入厂区就可以看到的新表面处理车间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7.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一车间的位置已被农民盖起了楼房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8.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工具科--七车间的山沟已经看不到任何痕迹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9.jpg.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五车间表面处理厂房的位置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0.jpg.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总装车间、靶场、成品库就在这个山沟,现已被开成一条伐木工的山路。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1.jpg.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五车间热处理厂房的位置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2.jpg.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机动科---九车间的部分办公室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3.jpg.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在九车间的位置,据说后来有人在此建了一座水泥厂,但也经营不下去,留下了这在老废墟上的新废墟。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4.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在五车间与六车间之间的新热处理厂房,背后山上是五车间单身宿舍的位置。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5.jpg.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在一、三车间后面的技术科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6.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其他部分---- 

    赖畲村远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7.jpg.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建在赖畲村的子弟学校,这里培养出了许多人才(包括附近村里的农民子弟)。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8.jpg.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在“一棵松”对面山下农民秀英的家,几十年了还是老样子。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1.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返回时,在接近伐木场的路上几只老牛挡住了我们的去路,仿佛舍不得我们离开。哦!这是个不能忘去的地方,我们冒雨下车面对左边的这座小山,深深的三鞠躬,这里长眠着几十位我们曾经一起工作、生活的老军工、我们的兄弟姐妹们......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9.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雨还在不停的下着,身上全湿了,眼眶也湿了,上车望着离去的老牛我的视线模糊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3.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4.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1.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3.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4.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111111111111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7.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8.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4-6 18:36:42编辑过]


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幸福;  

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场心伤;  

在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段荒唐;  

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阵叹息  一切都是轮回! 我们都在轮回中!

0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山海啸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民 帖子:48 积分:721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12/2/18 16:5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4/6 18:39:00 [显示全部帖子]

所有厂里的孩子,请大家不要忘了我们曾是那个小小世界里的伙伴,加油,祝你们幸福......­

虽然我们有的已经离开了兵工厂,但是请记得我们永远是兵工厂的孩子



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幸福;  

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场心伤;  

在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段荒唐;  

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阵叹息  一切都是轮回! 我们都在轮回中!

0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山海啸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民 帖子:48 积分:721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12/2/18 16:5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5/1/3 20:34:00 [显示全部帖子]


 
4、“种苔纪”:让一切长满绿油油的青苔,在物和我们身上与时间同归于尽,还原到无,慢得看不见。
   
5、孔德林看着自己的作品,墙上是他的涂鸦,它将留在那里等待它自己的命运。
   
近年来孔德林画风转变,画面比例缩小,留白比例扩大,似乎在故意违背绘画的结构原则。画面内容细致庞杂,我相信这些都是他内心世界的具象化,深藏着他的童年回忆和现实恐惧。室内的涂鸦,细碎题材的堆积,同一主题的铺陈,就好像京剧的开场锣鼓,密密匝匝密密匝匝,又好像光线在一个密闭的空间中游走,撞上了六面墙体,反复折射,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堆叠而起的碗碟,模拟出宁化土碗窑的景象,具有不稳定性和朴素的仪式感。“扫尘纪”却化繁为简,将尘土扫为线条,在一个空荡的房间地面,独画出一个指向性的箭头。两条细细的线像烟一样在地上蔓延,爬上楼梯,又从废墟中长出尘土的梅花和竹叶。孔德林无疑是有艺术洁癖的,他的作品清晰干净、繁杂却通透,繁密与留白的配合,偏偏营造出一种刻意的疏离和内敛,我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了与现实世界的不合作。但是,他的拒绝有时又显得犹豫不决,所以,尘土堆积起来的生命假象,既像是生长到废墟里去,也像是从废墟中生长而来。
  
 
6、孔德林打扫展场时的灵感造就“扫尘纪”:来去风尘,隐秘的尘埃,象藏在心灵深处的龌龊,秘不告人。
 
   
7、宁化三塔图(1958年,慈恩塔、青云塔、允升塔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0年被县革委会以“备战”为名拆毁)
   
“清明计划”的所有作品中,个人偏爱的是“塔”。它是南方乡村最具有代表性的稻草垛,艺术家们将它涂以白色颜料,赋予了它一座塔的外形和精神。稻草所代表的温暖乡村记忆,塔所拥有的神秘力量,融合建构出一个新的时空,这个时空可以遥远得像传说,也可以踏实得像土地。我猜,塔的灵感来源大概出自宁化的慈恩塔。慈恩塔建于后唐同光至宋宣和年间,屡次坍塌重建。在康熙年间《宁化县志》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康熙八年,伊宅侍女不梯而逾慈恩塔顶,望南而哭,县丞拘匠架梯取下之。女子年十七,自幼蔬食礼佛。是日,一老妇同行,自操香烛至慈恩塔下。礼拜已,告老妇曰:吾上塔顶一游。以为戏语。语未竟,即扪塔而上,如蹑梯然。顷刻至顶,一邑骇哄。次日,申县丞乃拘匠搭架数层。有两壮士,由架逾顶,适雷鸣一声,乃绳缚女子缒下。询之,云:登塔时有导引之者,足所践履,悉如田畛,不知为塔也。至塔顶俯视,茫然如在天际。自谓与人世长辞,不觉放声大哭耳。塔上亦有送饮食者,但饱不思尝,夜间汹汹人语悉闻,目才一合,便天明。”
 
  
8、塔。(阿正摄影)
   
9、 隆冬刚过,稻草所剩不多,村民帮忙在附近的几个村庄收集来稻草制作稻草塔
   
这便是塔的意义,它结连天地,在高处俯视世界。从风水学来说,水口处的塔不仅是重要的地标建筑,更能发挥镇邪压惊稳固地脉的作用。“清明计划”的稻草塔,恰恰在赖畬村口的山顶,这次它的出现似乎不是一种巧合,也许它本来就应该在此,让村庄和平安详。

 
10、“无名塔”:回到懵懂无知孩童般摆弄碎片,聚拢成记忆里的各种形状,充满了含义。这个直指天穹的形状,充满着意志,似塔非塔。
   
以塔为灵感,“清明计划”又构建出几种不同形式的塔:以碎瓦片为材料,平铺地面的瓦片塔图;以砖块直立于瓦砾之中,立体构筑的青砖塔;以屋中尘土砂砾,清扫而堆成的沙尘塔。它们与屋外的白塔遥相呼应。最为精彩的一笔,是将鬼叔中的风土电影,投射在稻草塔上,这一无心之作,却如此震人心魄。我们看到游傩的队伍在塔上行走,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在塔上交织呈现。塔本身的弧度和粗糙质感,造成了意外的立体效果,让这个熟悉的影像突然间变得陌生却有更强的说服力。
  
11、草垛上的放映,完全是无心插柳的“3D"效果(阿正摄影)

三 光·声·影
   
“清明计划” 展览地在赖畬村口山顶,包括几幢没有屋顶的三层建筑,以及建筑物间所隔出的空地。
   
设计师杨韬负责整场展览的结构和逻辑,作品、器物和废弃建筑、空野间的关系,还有一天中的光线转移都会对整场展览的效果造成影响,必须考虑周到。孔德林模拟古山水和地理图绘制出“清明计划”地图,立体展示出“清明计划”各项展览之间的联系。这几栋屋子本身的构造不同,平房场面开阔,仅存的残房已被绿植爬满,有山居小院的味道。三层楼房内部空间严肃规整,墙体坚实干净,恰恰与小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几栋房屋,既是展地,也可以算是最大的展览品。
   
12、“碎片纪”:从哪来到哪里去。取材于现场,只是一地碎片,物的语气是撕裂的,仿佛读到它的声音,一个伤心的拾遗者,象倾诉自己被糟蹋粉碎的身躯,亮相每一个伤口,几乎忘了痛。
   
光线被实体化了。孔德林用尘土堆的细线,模拟了光线照进屋子的景象,将屋里的地面一分为二,一边是空空如也的世界,一边是繁乱复杂的红尘,贪婪、欲望、梦想。光线是有重量的,它被现实社会打碎,变化为瓦砾玻璃,重重地落在地上。这种两分法的世界有一条截然的界线,就像是赖畬村民与空降的工人之间永远存在的那道鸿沟,也像是传统工艺与机器工业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13,孤独的电影,孤独的放映——鬼叔中风土纪录短片《游傩纪》放映中(阿正摄影)
   
14,《游傩纪》的放映,居然有这种解剖透视效果(颖川陈 拍摄)
   
鬼叔中的影像分别在三个地方放映:颓墙、稻草塔、涂鸦壁,三种放映出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光线聚焦在斑驳爬满绿色植物的墙上,墙前面的空地上,空荡荡地只放了一张明代的木椅,正好与孤独寂寥的影像巧合。墙上的斑驳痕迹将鲜艳的“游傩”场面变成一幅流动的壁画,自然所创造的时代感意外地镌刻在这流动的影像上,与此相呼应,是从墙上洞中透出的暮色,深浅的紫色云彩给这幅画留出一个遐想的空间,又准备随时将我们带回到现实。椅子空着,似乎一直在等着谁来入坐。
   
这是一次没有设定观众的展览,但不意味着它是沉默的。事实上,我听到很多的声音。我对声音的解释,不仅仅是现场环境的人声,还有器物本身发出的声音。声音是能够带来安全感的。赖畬是个静谧的小村庄,在“清明计划”布展的山头,只有偶尔的风声来回穿梭,隐约有远处田间的牛哞声顺着风声传来。曾经繁盛一时的兵工厂留下的坚固建筑,当你看见这些空荡的房屋,会不由自主地想象当年的生产景象,而这更增加了不同于普通村庄的宁静。


15、放映场地之三——孔德林的涂鸦作品上放映鬼叔中风土纪录短片《花鼓纪》(阿正摄影)
   
“清明计划”在这里堆砌出热闹的声音场景,打破了现场的无声环境。杨韬的“营造纪”以“衣食住行”为主线,展出在宁化乡间收集的土产、衣物、老银首饰和与风俗有关的物品。梳理与呈现中的思考过程本身就是与传统生活方式对话的一个过程。土产部分展品,被摆放在露天布置的白色展台。将搜集的物品用纯白色的布放置在屋外草地,这让人联想起乡间的墟市。每个在乡村生活过的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验,每隔五天,静静的村子就会热闹一次。即便是暂时的交通堵塞引起了纷争,老汉们也只会心满意足地笑骂两声。赶圩的快乐之处在于它是可以期待的。赶圩至今在闽西乡村中仍是乡民生活中的重要日子,它变得不只与物质相关,更与心灵联结。访亲问友取代了购置货物,变成赶圩最重要内容。“清明计划”的土产系列,正是乡村墟市上最常见的货物,它们在此时变成种种特殊的容器,储藏了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孩子的哭闹声,让整个空荡的空间充实起来。物品的摆放方式又将人与经验隔断,让人的关注点随时回到被重点呈现的展品上来。一些展品隐藏在房中,杨韬的“涩品”系列被安置在玻璃瓶中,放在清代家具上,摆放在二层楼房的废墟之中。这种布置方法需要光线角度的配合,也增添了展览品的享受层次。
 
16、时间容器里的记忆片断,当地收集到的印刷品和旧契
   

0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山海啸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民 帖子:48 积分:721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12/2/18 16:5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5/1/3 21:15:00 [显示全部帖子]

清明是假象,浑浊不清的自己,怎么去缅怀先人。
清明是借口,是一具干枯的木乃伊,一个打破的青花瓷。
清明是奢望,甚至绝望。
——孔德林
   
时值清明,赖畬村的老百姓簇拥山坡,来看热闹时,疑问:你们是在祭拜什么吧?他们甚至自以为是地认为,我们是5102兵工厂的后生子弟,其中一位老者坚持说我很象原厂里某人的孩子。好吧,就当一次祭拜仪式感的展览吧。我们只是借5102厂这座荒废之躯招传统之魂。
——鬼叔中
   
把人与物的关系,置于被自然抹去人气后的废墟,退回到器物生长行为的核心处思考,人、物、自然,如何清明?重新的理解能否让传统获得继续传承的可能性。
——杨韬


傳統不是一種宗教
——“清明計劃·畬忘錄”

文/張鳳英


畬,刀耕火种之意,是闽西客家地区常见的地名用字。“清明计划”开始的地方在福建省宁化县赖畬村。赖畬曾是辉煌一时的兵工厂所在地,曾经使用过的代号、对外厂名有:“国营975厂”、“福建革新机器厂”等,它被赖畬人简称为“02”厂。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批口音混杂的外地人突然空降赖畬,很快,标准化的厂房、仓库和宿舍建造起来。1966年“02厂”正式建成投产,八十年代改生产民用产品,1986年在福州马尾选址,开始建新厂搬迁,不过如今该厂在马尾仅剩200多人。据说,当时工厂搬迁,留守职工的子女都到转到安乐乡初中读书,从工厂搬了几大车的器材到安乐初中,这可把当地的老师高兴坏了。在二十年的时间里,赖畬村民与“02厂”工人之间,始终有若隐若现的隔阂,军事化的厂房让村民感觉庄重神秘,工人们是村民羡慕的对象,甚至孩子们挑选玩伴都会考虑对方的家庭背景。赖畬村因为国家政策而突然兴盛和衰败,这群人留下的历史印记,只剩下题着“提高警惕、保卫国家”的大门,残破坚实的工厂建筑,以及梧坊路口的“军工战士永垂千古”纪念碑。

   

1、孔德林《清明计划·示意图》45x58cm纸上设色2013年
   
2013年春节期间,画家孔德林、导演鬼叔中、设计师杨韬,在赖畬村的废弃兵工厂宿舍中筹备“清明计划”。“清明计划”是他们在2012年的清明聚会中偶然碰撞出来的想法,真正开始酝酿和实施已到了2012年旧历年底。“计划”的目的,据说是为了重现和重构传统生活。坦白说,虽然有明确的方向,但“清明计划”从一开始并不是一个深思熟虑、按部就班的展览,鬼叔中用影像记录了“清明计划”的筹备过程,从“搜物纪”、“涂鸦纪”、“种苔纪”、“扫尘纪”、“营造纪”、“投影纪”当中,我看到计划怎样一步步变成现实。计划想完成一次融合绘画、实物、装置、影像的综合展览,既保留不同艺术门类的本身性格,又以共同的主题为内在线索来连接呼应。立体化的实验性展览,这就是我对“清明计划”的第一印象。

二 时·空·人
   
“清明计划”呈现出模糊的年代感,因为它交织了太多的故事,有些来自于展览品(让我姑且将它们称为展览品,展览中的光影元素本来就很难定义其属性),有些来自于建筑自身和它曾经的主人,还有些故事来自于赖畬村。这些故事或实或虚、或远或近,汇聚在这两栋建筑上,构建出一个来回穿梭、亦幻亦真的时空。

 
2、癫子“哑哥”的窝。他应该是一位对世间恐惧早已过关、得自在的人,我们的所谓艺术还在瞎摸自慰,他却漠然无视,即使孔德林在他的窝里景上添乱画了几个入睡人像…鬼叔中甚至建议头上添一朵梦境,关于女子的春梦…
   
房子抛荒之后,只住过一些流浪汉,曾经的主人包括一个老人和一个被唤作“哑哥”的善良疯子。让人奇怪的是,虽被抛弃在荒郊野外,即便有瓦砾和涂鸦,即便是最低层的人在住着,整栋房子仍有一种像风一般的奇怪的整洁感。老人家用过的物品安安静静地摆放,似乎时间把它们定格在某个坐标上。涂鸦关于生死和性的赤裸表达,与这整洁的房屋不甚协调,却带来一丝生命的气息。孔德林以墙为画板,在原有涂鸦的基础上大面积地绘画。涂鸦以水墨为主要原料,主色调是黑色。其中三幅以整面墙体为底板的作品,题材都来自“02厂”的老照片。一张是工厂年轻姑娘们的集体照,照片中只有一位姑娘被画出了五官;一张是坐在木马上的小童,孩子骑着木马低眉垂眼看起来颇为悲伤;一张是趴在地上进行射击演练的青年,青年的*管被淡化处理,逐渐融化在白色的墙体中。水墨在重力作用下流淌出或长或短的水迹,这种自然流淌的效果,看起来像是整个世界正在不断地融化。传说中的哑哥不知云游到何处去了,孔德林便用作品向这位主人致意。哑哥的衣物被堆在墙角,布置成床铺状。孔在两头画上头脚,面目安详,主人像是仍在惬意安眠。

继而,孔德林用青苔和铁针完成了一次与时间的问答。青苔被贴种在梳妆台、洗汤盆、老木床上,每天给予阳光雨露,使之保持生命活力。细密的铁针,轻轻敲进老朽的家具表面,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种苔。每根针都是一个隔绝独立的个体,就像集体中的每个人,不能不孤单而坚硬地活着。过不了多久,它们也会腐朽,化为尘土飘散空中。人本以为可以与时间同归于尽,但不论是柔弱如苔,还是刚强如铁,都在诉说一个残酷的事实:我们逃不过时间,时间却可以永远地抛弃我们。


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幸福;  

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场心伤;  

在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段荒唐;  

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阵叹息  一切都是轮回! 我们都在轮回中!

0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山海啸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民 帖子:48 积分:721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12/2/18 16:5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5/1/3 21:20:00 [显示全部帖子]

清明计划:展於乡野间,与传统对话

撰文/许灵怡 摄影/阿正 朱泉生 颍川陈 龙淼渊

清明之前的一段时间,赖畬村的村民时不时都往山坡上瞅瞅,那里是一片废弃的兵工厂宿舍。5102兵工厂又名福建革新机器厂,60年代中期筹建于宁化县安乐乡赖畬村境内,原产军用产品,80年代改产民用,由于宁化交通不便,后转移至福州马尾。曾经神秘无比的兵工厂,如今已是荒草丛生,而独立电影导演鬼叔中、自由艺术家孔德林、先锋设计师杨韬的“清明计划”实验展,便安放于这片废墟之上。

山林间的兵工厂废墟

“老百姓簇拥山坡来看热闹时,疑问:你们是在祭拜什么吧?他们看见废墟荒草丛里,洁白展台上五花八门的宁化传统食品:桔饼、豆腐皮、寿饼、香菇、粉皮粉条、兰花根、雪花豆、鱼子干、田鼠干、腊肉香肠……他们甚至认为,我们是5102兵工厂的后生子弟,其中一位老者坚持说我很象原厂里某人的孩子,劝我们应该要去梧坊进来的路口,拍拍那座福建革新机器厂‘军工战士永垂千古’纪念碑。”夏初与鬼叔中再聊起他们的“清明计划”,那段时间里他们的乐在其中便一点点展开。

他们三人从小生长在宁化,只有鬼叔中一直生活工作在本地,几年前他拿起了摄像机,开始记录宁化本地的民艺民俗,青年时期厮混在一起的孔德林也常常从厦门返乡,跟着鬼叔中去探访那些日渐消失的传统工艺,2009年鬼叔中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独立纪录片《玉扣纸》,在他们往来玉扣纸作坊的途中,想起了废弃在附近的兵工厂旧址。自小爱好美术的孔德林对兵工厂充满了好奇,在小县城里所遇到的美术人才,不少便来自那个神秘的兵工厂,那里汇集不同地域的技术人员与工人,在那个爱好文艺的年代里,很多人都是身怀绝技,“连环画、版画都有人在创作,我常听他们说起兵工厂,但是却从没有去过。”三十年后孔德林第一次踏入这片地方,立即就被镇住了,很想在这里做点什么,但那时还没想到能做什么。

清明返乡,乡村搜物

摸爬滚打于当代艺术的孔德林,一直对带有时间感的材料颇感兴趣,多年前就开始用宁化当地收集的旧物进行艺术创作,很受“那些比中国人还懂传统”的外国收藏家青睐,虽然给了他一些鼓励,但是方向依旧模糊,北漂的几年让他开始向自己发问,“你从哪里来?那个地方是怎么回事?”带到北京阅读的那些宁化乡土志也触发了他更多的思考,原来宁化有那么悠久的历史,原来那里有那么多的故事,原来自己年少时所厌烦的土地是这样的。2009年结束北漂回到厦门后,他频繁返乡,通过浸淫宁化本土文化多年的鬼叔中去了解更多。

生于70年代末的杨韬14岁便离开宁化,而后便与孔德林一样定居在厦门,虽然老孔比他大了一轮,但是宁化对他们而言,都是年轻时迫不及待要离开、每年春节与清明必需要回去的地方,但随着年龄的渐渐增长,故乡却成了他们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怎样都无法绕开的所在。在厦门,杨韬与孔德林常常相聚,两个老乡在聊艺术设计之余,说得最多的便是宁化,那里的山水那里的乡土。做了十年的设计杨韬在不断往外看之后,开始回过头去注目自己最熟悉的土地,这与在迷茫混沌中思考自我归属的孔德林不谋而合,去年清明返乡,与鬼叔中碰头后,三个人便萌发了一起基于宁化传统文化来进行的艺术企图,希望可以更多地了解,让传统与现代对接。

“现代文明无孔不入,宁化的乡村格局也在分崩离析。”这几年工作之余鬼叔中一直在宁化的乡间拿着摄像机四处游走,拍摄了独立纪录电影《玉扣紙》、《老族譜》、《砻谷紀》、《罗盘经》等,从传统造纸作坊到雕版木活字手工制谱,这些宁化当地留存下的工艺,随着他田野调查的深入,也让他越来越心痛,虽然宁化地处福建西部山区,交通不便,但与许多地方一样,那些传统文化的流逝正慢慢加速,影像的记录在他看来有些无力,他也希望有更多的力量一起为本土做点什么。在他们确定下以兵工厂作为展示地点后,鬼叔中便带着杨韬、孔德林踏上了寻访之路。“展览现场只是‘清明计划’的一部分,这之前的田野是重要环节。在乡间行走追寻的过程,本身也是现代人与传统对话的过程。了解乡村,或许才是‘清明计划’可能的意义。我带他们在乡村搜物的田野过程远比展览的呈现更有趣味。”

传统对接现代

在作为设计师的杨韬看来,“清明计划”不仅仅是带有返乡、祭奠之味,他们在搜物的过程中,一直在找寻可以与现代生活自然对接的传统之物。“近几年消费者的审美观及生活方式正在慢慢调转,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那些乡土的质朴的原味的事物,一部分不适用于现代生活的只能进入博物馆,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可以通过功能上的适度再设计重新进入现代生活,我也希望我能去发现或完成这种对接。”杨韬的“清明计划”从宁化当地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入手,不只是单纯的搜物,同时选择适合当下人生活与市场的物品,进行设计包装,以“涩品”为名,让更多人去使用。

最早确定的一款“酸茶”便是他们在踏寻的过程中无意发现,在宁化的几个村落,有一些野生的老茶树,当地的村民会用最原生态的方式制成茶叶,供日常饮用,因水土原因,此茶初尝带酸,而后便是回甘,这种特别的口感让杨韬眼前一亮。回到厦门后,他与一些爱茶的朋友分享酸茶,颇得他们的喜好。杨韬也发现越是质朴乡土的,越有它们的特点,这种特点是现代工业生产所不能带来的。

在酸茶之前,杨韬便常常给厦门的朋友从宁化带去木活字用于一些产品包装,这种在大多数地方绝迹的工艺,其实是一部分人迫切的需求。杨韬还尝试利用玉扣纸的原生态性,来做茶叶或一些与食品有直接接触的包装,会有一些特别的尺寸厚度要求,原本以为更耗费制作精力,结果与玉扣纸作坊主沟通后,了解到按他的要求,工艺更加简单所需的人手也更少,反而更好完成。“设计师与工匠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搜物的过程我们也在与各式各样的乡人沟通,这个过程很有意思,也让我明白该如何退回到物品本质处去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这个对接确实一个巨大的功课,而在完成这个功课的过程中,杨韬对未来的路也愈加清晰,他计划以后将自己的工作重心转向“涩品”,用设计的方式挖掘呈现乡土与传统。

清明计划,“玩”得过瘾

今年刚过完年,杨韬与孔德林便住到赖畬村,开始“清明计划”的布展。在返乡之前,孔德林“野心勃勃”地在厦门种了几个月青苔,有着旺盛生命力的青苔可以附着在不同材质的物品上生长,于是他便想着依托兵工厂荒废的建筑来完成他的作品——在上面种满青苔,带着一种“与时间同归于尽”的感觉。不过与杨韬进行深入的现场勘察后他便放弃了这个想法,而现场又触发了他的其他创作灵感,于是在“青苔纪”以外又有了“涂鸦纪”、“尘埃纪”、“碎片纪”等等。那段时间里杨韬根据现场情况制定展览呈现方案,与村里寻来的师傅落实制作细节。孔德林便去现场与空墙“玩”,将每天的所见所闻以涂鸦的方式记录在上面,于是那里便有着他在村里遇见的狗,他早起做的事情,或者他们跟着鬼叔中去拍游神的情节等等,充满了宁化乡间的生活细节与趣味。

5102兵工厂的整个建筑体积非常大,还有“不亚于北京798”的大厂房,这次“清明计划”所用的仅是山坡上的宿舍群入口的六栋建筑与外围七八个点。在这不大也不小的空间里,他们慢慢地摆进各种物件,连城北团的朋友胡子帮他们搬来一块将近一吨重太湖石,镇在展览的入口,在村子一座无人居住老屋里借来的各种旧式用器和家具,甚至还请人搭起了乡间常见的草垛,又将草垛喷成了白色。“村民隔三岔五就来看我们又在干嘛,一直对我们很好,也很好客,经常聊天闲扯。虽然我们属于外来的闯入者,他们也不理解我们在玩什么。”

这么密集地“玩”了一个月多,3月中旬“清明计划”终于得以“不完整”地呈现了。鬼叔中早就向赖畬村村民放风,告诉大家要在山头上放露天电影,可是他的影展部分,却因没有借到幕布,只有投影仪,让村民们看到了一场他们经验以外的“露天电影”,“无奈之举只好在16日夜幕降临时,把风土系列短片《花鼓纪》投在颓墙上……当我们大胆地把《游傩纪》投上白塔时,七圣傩仙走出画面时他们裸露的上半身的肌腱仿佛清晰可见,我们不仅看到3D效果,而且看见解剖透视效果。”各种状况与处理呈现出了一场玩味十足的展览,这让三个人都感到很是过瘾。但这个“清明计划”并没有结束,他们都愿意这么一直“玩”下去,对乡土与传统的发掘整理呈现也需要更漫长的时间去完成,鬼叔中正慢慢进行着他的客家乡村民间信仰田野影像的拍摄,孔德林也打算更经常地返乡用画笔记录本地,而杨韬的“涩品”才刚刚开始。



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幸福;  

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场心伤;  

在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段荒唐;  

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阵叹息  一切都是轮回! 我们都在轮回中!

0  回到顶部